2020年7月,白燕升团队将入编山西传媒学院的消息公布后,引发广泛关注。7月17日和24日,《山西晚报》和《山西日报》先后刊发长篇报道。
日前,《山西晚报》和《山西日报》记者又专程赴北京,对白燕升进行联合专访。今天(8月31日)出版的《山西晚报》用了6个整版,图文并茂地深入解读更多细节和最新进展。
白燕升向记者介绍了团队入编山西后的工作构想,提出了对山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也以一个“实干家”的精神态度,真诚指出了团队入编后面临的现实问题,期望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山西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克难奋进,当好“排头兵”。
一
“燕”落三晋 双向选择也是双赢选择
山西人才新政“12条”出台后,白燕升团队成为第一个被引进山西的高端人才团队。
那么,白燕升是谁?
从业至今,他是戏曲的布道者,在舞台上近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传播、弘扬、普及戏曲文化艺术;从2017年开始,他是“山西省旅游形象大使”,从黄河太行到古村遗存,走遍山西的同时,思考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到底该“看”什么的问题;2020年,他是山西“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这棵“梧桐树”引来的第一只“金凤凰”。“燕”落三晋的消息,牵引了大批高端人才观望的目光,为山西吸引高端人才“筑巢”扎根,立起了一块“金字招牌”。可以说,生于燕赵大地的白燕升,山西于他已是他乡变故乡。
2015年,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采访了他,那时他和山西卫视正准备合作创新老牌戏曲节目《走进大戏台》,那是他与山西深度结缘的开始,也是山西媒体对他首次深度采访。2020年7月,在团队整体入编山西传媒学院后,白燕升又第一时间接受了山西晚报就此事的独家专访,引发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已经成为“山西人”的白燕升,也成了山西晚报8月封面人物。8月20日,山西晚报记者团队奔赴北京,在一个四合院中的柿子树下,与他畅聊了三个多小时。已是初秋,抬眼看柿子树枝头间累累硕果,静待成熟。树下,期待从山西再出发的白燕升,围绕戏曲与山西思如泉涌,畅谈回忆和期望、思考和设想、担忧和感动。采访中他总是感慨:“与央视结缘二十年,同香港卫视三年合作,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策划主持数十档节目,但我白燕升是长情之人,我是真希望在山西干事、山西创业、山西退休、山西终老!”5月29日,《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即山西人才新政“12条”印发。7月中旬,“中国戏曲主持第一人”白燕升及其团队,成为我省“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引进的首个高端人才团队——白燕升团队全体成员入编山西传媒学院(以下简称山传),其团队获得50万元科研经费,符合条件的团队成员享受山西省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山西在人才引进方面,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要率先在转型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
从以前的“萍水相逢”到如今的深度结缘,白燕升有感于“故乡”山西的知遇之恩,“山西之所以引进我和团队,也是认可白燕升团队的集体价值,并看好这个团队未来的发展。这是山西对人才的重视,也是决策者有胆识、有魄力,敢于创新引才的结果。这是一次双向选择,我相信也会是双赢的选择。”
白燕升身边的年轻人
在白燕升团队入编山传的消息传出后,有很多人好奇,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有多少人?他们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山西晚报记者把读者的这些疑问抛给白燕升。他也很高兴地说了说自己身边的这群年轻人。“你看我的助理贾博”,白燕升给山西晚报记者指了一下在一旁拍照的摄影师,“他是个80后,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的博士,跟了我十几年。‘白燕升频道’公众号的主编李杰,是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团队里最小的90后才26岁,是咱山西姑娘李彤,在美国留学四年。还有一个年轻人叫孔煦光,英国考文垂大学媒体制作专业的硕士。这天南地北的一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学戏曲的,这也是我的要求。我也不是学戏的。虽然我与戏剧的缘分近30年,但我想多维度、多侧面来介绍戏曲。我觉得真正要让戏曲‘活’并‘火’起来,一定要让外行人对它感兴趣。如果只是圈内人自说自话,那离灭亡不远了。”白燕升的核心团队有12个人,全部是80后、90后。而在做节目时,包括舞美、摄导、服装化妆加起来会有七八十人,“但这次入编山传的,包括我在内,有5个人。”在这个团队里工作,高强度是常态,一人多职是标配。上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团队还是干成了三件大事——出了一本书,办了两场时长近20个小时的大型延时直播晚会。
这本书叫《贾·像——贾博士眼中的“角儿”》,正是在采访现场照相的贾博士的作品。作为中国戏剧出版社今年的主打图书,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戏曲人的状态。五年,从五万多张照片中精选400张,白燕升团队三地办公,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完成出版;4月下旬,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后,白燕升团队在北京星光影视园演播厅,用一周时间搭台,策划筹办了连续三天超10小时的《心系湖北·声援武汉<戏码头>北京爱心义演》,60多位戏曲名家、影视表演艺术家到场,为武汉加油。这也是在那段特殊时期,在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线下直播;6月下旬,连续两天每场三个小时的《感恩有你·与鄂同行<戏码头>全国爱心义演》又在武汉拉开大幕,60多位老中青戏曲名家,与在疫情中展现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共聚,端午之夜情动神州。“我已经51岁了,但他们都说我没变老,做事还特别朝气蓬勃。其中的原因就是我拥有这个年轻的团队,我们互相给予力量和灵感,我想后半辈子他们会滋养我。”白燕升了解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性,在入编山传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为团队“招兵买马”。目前,也已有外省的优秀人才,向白燕升表达了加入团队、一起服务山西的想法。白燕升说:“在山西引进我的团队后,已有北京的两位博士及西安、大连的两位博士,都表达了要加入我团队的意愿。他们都是985高校的毕业生,其中一个是北京某知名大学的教授、新闻传播学科的带头人。我当然非常高兴,但在我冷静思考后认为引进他们还得从长计议。目前包括我在内,只有五人的白燕升团队多么希望把更多的人才引进山西,但不能操之过急。等我和团队先在山西扎下根,适应环境打开局面之后再说。我必须要对这些人负责,不能只讲情怀不讲待遇,头脑一热不负责任地把他们引过来。毕竟他们是出于信任我,而不是出于对山西或者是对于山西传媒学院的了解。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或者用不好人才,不仅会辜负别人,也会影响损害白燕升团队的形象、山传的形象,甚至是山西的形象。”
白燕升团队有信心当好“排头兵”
作为山西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引进的首个高端人才团队,采访中白燕升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看法,他说:“白燕升团队是人才新政的受益者,能落户山西一是山西省主要领导的信任、关心、支持,二是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进,还有一方面是学校主要领导的多方协调努力,没有这三方面这个事办不成。我觉得山西出台人才新政的目的,就是解决目前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一个摸索完善的过程。新政要得到及时高效的落实推广,还需要树立典型,产生积极示范效应。因为用不好人才不是人才的损失,而是这个地方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形成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政策推出初期各方的期望是最高的,如果不能迅速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大家的热情就会渐渐冷却,再想重新热起来就难上加难。我希望在山西早点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不只是认可我的选择,还是认可山西的发展环境。”
马上就要开学了,同学们能否在山传的校园里课堂上,看到白老师的身影?白燕升说,他也非常希望能尽快在校园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目前,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正在审批中,办公室和宿舍也正在装修,“目前看最快要在10月份才能去学校报到了。我也在计划,等工作打开局面后,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要尽快在太原安一个家,方便家人过来长期住,毕竟安居才能乐业。”“燕”落三晋,却是要在更高目标上一飞冲天。白燕升表示力争将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打造成山西省乃至国家级戏剧戏曲研究的“新旗舰”、戏曲影视创作的“新高地”、戏曲传媒融合的“新重镇”。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在7月29日“欢迎白燕升及团队入编山西传媒学院座谈会”上,对这三个“新”,有更具体的解读,并寄予白燕升团队厚望,“新旗舰是要走在前面,新高地是表现高水平,新重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不能把他变成山西的白燕升,依然要打造中国的白燕升。来到学院以后不能只在学校呆着,在山西呆着,要像以往一样要带着山西的符号,带着山西传媒学院教授的身份行走各地,把山西的文化传播出去,也把全国的资源吸引来。”重任在身,在采访中能感受到白燕升身上“时不我待”的冲劲儿。“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成立后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要在学院政策范围内进行针对性设计。只有这些基础建设就绪后,才能真正有效开展工作。中心的工作不仅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学院的支持,还需要财力、物力支持,更需要时间来磨合。可以说千头万绪时不我待!白燕升团队作为第一个被引进的团队,我们的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会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也有决心当好这个‘排头兵’。”
白燕升曾率领团队与山西卫视合作,录制并主持了旅游竞演节目《人说山西 好风光》,在2017年担任“山西旅游形象大使”,今年8月又被续聘为“山西文化 旅游形象大使”。戏曲艺术和旅游文化在他脑海里撞出火花
二
让戏剧成为山西文化和旅游的“红娘”
一方面是山传“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的“舞台”,另一方面是“山西省旅游形象大使”的使命。白燕升在山西要干的事挺多,而想干的事更多。对于每一个领域,他都深思熟虑琢磨了很久,想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有了将不同领域架构在一起的设想。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提纲,他拿出了论文式的书面报告。上万字的经验、设想、建议、措施,以极快的语速争分夺秒地读了出来。让一场针对他个人的人物专访,变成了一次针对山西文旅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专题讨论会”。白燕升洋溢的激情,让人感受到在山西这方土地上,他想大展拳脚的抱负和决心。
文化与旅游要比翼双飞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在云冈石窟指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打造一流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响“游山西·读历史”品牌,推动山西文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好山西推介,白燕升感觉自己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他曾率领团队与山西卫视合作,录制并主持了旅游竞演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在2017年担任“山西旅游形象大使”,今年8月又被续聘为“山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可以说,他与山西旅游的渊源颇深。一边是戏曲艺术的推广,一边是旅游文化的代言,两个领域在白燕升身上有了交集,并在他脑海里碰撞出了火花,“我认为,戏剧可以成为山西文化和旅游的‘红娘’!”白燕升激动地说。
山西是旅游大省,也是戏曲大省,两者本就水乳交融。比如戏曲与历史的结合体——古戏台,全国仅存的十几座金代、元代戏台全在山西。而在三晋大地有物、有迹可循的戏曲故事发生地,更比比皆是。白燕升觉得在这里可以“唱一出文化与旅游比翼双飞,花好月圆的好戏,山西定大有作为!”在几年前,他就开始酝酿一档融媒体节目,连名字都已想好了——《听戏、观景、话三晋》。谈起他的节目构想,白燕升滔滔不绝。他以戏为媒,在节目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介绍山西的好风光。“比如运城永济普救寺,我们自然就引出《西厢记》。在普救寺里讲这出戏曲故事,在故事发生地,欣赏各个剧种名家唱‘红娘’;在藏山,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地,全国几十个剧种都在唱这出戏。我在藏山边走边讲这个忠义故事,然后在此情此景中听《程婴救孤》;在洪洞县,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2007年我曾带着11个剧种的名家在洪洞县唱《苏三起解》。这档节目里,我们去游览洪洞的好风光,看看监狱,聊聊苏三与崇公道,再听听那一段段经典唱腔。戏文中的山西好风光太多太多了,杨家将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咱山西,可以说处处有真迹,处处都能唱忠孝节义的大戏。太原的中华傅山园里,要边唱晋剧《傅山进京》,边为观众讲述傅山的乐善好施、渊博学识、民族气节......”“你走过山西多少地方?”听着他对三晋大地如数家珍,山西晚报记者忍不住插话问。“可以说我比绝大多数山西人走的地方都多。山西的太行黄河、长城边塞、村落遗迹我都走过,而且是深度游。有一次,在朔州广武古长城,这个地方基本没有游客去。我遇到了当地放羊的老哥哥马海,他拉着我指着远处说,那是当年杨六郎养马的地方。”这些年,白燕升去了山西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听到了很多山西厚重历史的民间流传,可谓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从2016年开始做《人说山西好风光》,白燕升也同时开始了对山西旅游业的思考,其中“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到底要“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他觉得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采访当天,白燕升掏出熬夜撰写的十多页关于山西旅游发展的思考,用专业主持人超快的语速读了起来。可以看出,他迫切地想将这些想法在最短的时间里一吐为快——从宏观上扩大山西旅游资源的外延与其他兄弟省市联动发展,到细节上提升导游人文素质和景区服务的人性化;从如何提高山西文旅资源的辨识度、传播率,到如何让游客更有归属感、体验感。这篇有理、有据、有办法的山西文旅发展“论文”,白燕升用一晚上写完,却是几年体验感悟的结晶。“远古的神话传说、几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历朝历代的古迹遗存到近代的抗战遗迹,我觉得山西文旅资源是最连贯的、最多样的、最丰富的、最宏伟的。别的地方有的山西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山西也都有。我们可以学学故宫的做法,咱也像挖煤一样挖文化,深加工这些文旅资源。”白燕升对山西文旅的发展满怀憧憬。
戏曲为媒全方位提升人才素养
白燕升在山西的另一个舞台,就是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在山西传媒学院,成立戏曲研究传播中心,意义何在?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胡智锋说:“山西传媒学院引进白燕升团队,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推进产、学、研结合,开拓创新校园文化及各方面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山西传媒学院慧眼识人,引进白燕升团队,对于推动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基地,推动山西戏曲更好地走出去、推动山西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传媒的高地、推动戏曲文化在当代的精彩弘扬,具有极好的作用。”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说:“白燕升是我国著名主持人,对中国戏曲艺术有深入研究。所制节目,无不给人以美学的创新与启迪。他的团队非常专业,是中国戏曲在新时代传承传播的旗舰队伍,希望给他们以更好的平台,从而做出更具传播意义与学术价值的贡献。”《大宅门》的编剧导演郭宝昌曾说,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必须学戏曲。可以说,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立足于戏曲艺术,却不局限于戏曲教育、戏曲研究。它能辐射的,还是学校全方位人才素养的提升。“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会在校内校外开展一系列戏曲研究传播实践活动。比如打造‘山传文化大讲堂’;实施山西戏曲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展演、电视节目等多种方式推动山西戏曲‘走出去’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明年还将由学院牵头,联合上级有关部门,由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策划打造‘全国大学生戏曲节’,争取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戏曲文化品牌活动。”谈起自己的这些教育规划,白燕升对山西晚报记者讲得神采飞扬,尤其是谈到“山传文化大讲堂”,他觉得这个平台可以成为对非专业人群进行戏曲普及教育、文化素养提升的广阔舞台。“我个人觉得艺多不压身,作为影视创作人才,如果你真正想做中国的东西,那么应该懂戏曲,这是最中国的文化。你看张艺谋、陈凯歌,他们借鉴了多少戏曲元素来拍电影,包括艺术家赵丹、王铁成、李默然、斯琴高娃,他们在影视剧中的眼神和念白节奏,都是戏曲的节奏,这样的表演才勾人、才动人。”
为此,白燕升已经开始盘点身边的人脉关系,准备着统统请到讲堂里来,“五行八作的人我都请来,先请大家、名家,让学生们来‘看热闹’,然后我再请梨园行家来讲,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戏曲艺术。”白燕升很清楚要让青年人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必须让他们亲自去听、去看、去欣赏,甚至是去参与,“仅靠理论灌输和课堂讲解,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戏曲普及效果的。还要在实践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白燕升的另一招,是想举办“全国大学生戏曲节”,通过这个方式让全国的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都来到山西,来到山传,“邀请清华、北大这些全国知名高校的学生,这对学校和山西,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提升。”三十年如一日干一件事情,“再苦、再累、再烦躁,只要走上舞台,看到镜头, 我的心就静了。”
三
白燕升:戏曲舞台是我的养“心”之地
已故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曾这样说白燕升,“燕升条件很好,什么节目都能主持,但他偏偏选了戏曲,而且主持这么长时间,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兴趣使然了。”是什么让并非学戏曲出身、也没有梨园世家背景,生于河北普通农民家庭,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的他,在戏曲的舞台上坚守了29年,并因为这份坚守,有了“中国戏曲主持第一人”的称号,有了跟梨园不解的情缘?在采访中,白燕升解答了这个“为什么”,答案简单得出人意料——爱和希望。“我是真爱它(戏曲),从小就爱。不管别人爱不爱戏曲,不管戏曲火不火,这跟我一点关系没有,我就是爱它。没有什么值不值得,还有比爱本身更值得的事吗?我觉得有爱就有希望,这就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从1991年大学毕业,到明年正是白燕升职业生涯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如一日干一件事情,戏曲舞台已成为他的养“心”之地,“再苦、再累、再烦躁,只要走上舞台,看到镜头,我的心就静了。”
上台主持节目是一种“休息”
回顾自己职业生涯中参与制作主持的数十档形式不同的戏曲节目,白燕升一路走来都秉承一个理念,做到问心无愧,“我的要求很简单,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演员、对得起团队、对得起自己。我们不跟任何平台比较,我们在自我较劲儿。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团队做的是中国最好看的电视戏曲节目。”这些年,他们挑战了很多“知难而上”的节目,比如与山西卫视合作的名家真人秀《伶人王中王》,参赛选手都是各大剧种的领军人物、梅花奖获得者。打破“王不见王”的舞台潜规则,还要从“王中选王”。晋级的是名角儿,被淘汰的也是名角儿。从邀请参赛嘉宾,打消他们的顾虑,再到节目统筹协调甚至是安抚嘉宾情绪,白燕升和他的团队,在台前幕后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节目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台下我们付出大量的沟通成本。之所以要用‘对抗性’‘冲突性’强的淘汰制方式比赛,是想在电视戏曲势微的当下,激活它并让人关注它。”白燕升戏言,与在台下一句话重复十多次的“苦口婆心”相比,上台主持节目对他来说是一种“休息”。
白燕升团队里的人,都知道他在节目录制完后的习惯——在化妆间里一言不发地独处一会儿。谈起这个习惯,白燕升说:“每次做完节目,我都感觉自己被抽空了,很累。有种繁华散尽的失落,甚至有点小悲伤。不过这种状态很短暂,没多久我就满血复活。因为我知道没有退路。”在白燕升的职业生涯中,他总是让自己没有退路,“只有没退路,才能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在舞台上站了那么久,想过什么时候退居幕后吗?”白燕升说,这个问题对于他问得太早了。“我的前辈无论是赵忠祥还是陈铎,他们七十多岁还站在舞台上。作为一个主持人,越老才会越丰厚。”如今51岁的他依旧勤奋得像刚入行的新人,每天不到6小时的睡眠,此外是全力以赴的工作。最近白燕升又挑战了自己的极限,用45天减重26斤。当山西晚报记者问他,为何对自己下如此“狠手”,他笑着说:“因为我不喜欢油腻。”拒绝油腻是白燕升的职业要求,归来依旧是“少年”的风度翩翩,也是对舞台和观众的尊重。
梨园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多年的节目创作、舞台主持,让他与戏曲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从台上延伸到台下。白燕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台前幕后的难忘与感动实在太多,从青年演员到戏曲大家,他们的故事能说上三天三夜。
白燕升开口,就先说起了山西青年蒲剧演员姚飞龙。几年前,他在西安主持一场戏曲晚会,在后台看到卸了妆的姚飞龙,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后脑上有一个巨大的伤疤。一问才知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姚飞龙右侧颅骨碎裂,昏迷很久后醒来时,半个头骨被换成了钛合金材质。他就是顶着半个钛合金脑壳,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在半年后重新站在舞台上,“那个小伙子脸上的坚定,心里的阳光,我至今难忘。”聊起国宝级戏曲大家裴艳玲拒绝出演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的故事,讲到这个一辈子信仰“戏比天大”的艺术家在面对跨界、玩儿票的态度时,白燕升回忆说:“后来我问她,‘裴老师你为什么拒绝陈凯歌?’她说,‘你看到过胡蝶跟梅兰芳合作吗?因为这是两码事’。”谈起自己的好友程派表演艺术家张火丁,这位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大青衣,白燕升满怀钦佩,她的演出一票难求,受欢迎程度堪比娱乐圈顶级流量。每次在张火丁的表演现场,白燕升总是被观众疯狂的叫好声震撼。但在他眼中,享受如此热捧的这位朋友,是“冰点与沸点”的结合体,“张火丁生活当中冷到极致,没有任何社交活动,绝不出门应酬,只在家潜心钻研戏曲。到了台上自然暴发,光芒耀眼。戏是她唯一张扬、沸腾的东西。我想,如果一个做艺术的人,在生活中成为‘社会活动家’,那这个人在台上也不会有沸点,因为精气神都已用尽了,不会给舞台剩下多少。”回忆起今年前半年筹办的两场声援武汉的爱心义演——生孩子后从未出过门的民歌手王二妮来了;老父亲正在医院做手术的茅威涛来了;当天需要照顾转院孩子的斯琴高娃也来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她们义无反顾地登台义演,献爱心聚人心,我被这些朋友们感动了。”白燕升说。能与这样的人相亲相近、互为知己,因为白燕升骨子里也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他们对戏曲和舞台的坚守,正是他的初心,“你只要真爱,就一定对未来充满希望。”
为山西戏曲做“雪中送炭”的事
从2015年第一次采访白燕升互加微信开始,他的朋友圈就成了山西晚报记者了解戏曲节目和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不断推陈出新的戏曲节目预告,与戏曲有关书籍的出版信息,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讲述的梨园故事......白燕升的朋友圈就是一个将更多朋友圈进戏曲世界的奇妙天地。
尤其从5月中旬开始,白燕升开始在快手上推出小视频,一分钟的内容看点十足——《<霍元甲>输给了叶少兰》《戏曲真的很慢吗?》《越剧大家王文娟主动要求演“死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看戏?》......他坐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不只是梨园往事,也有对现状的思考、个人生活的感悟。将戏曲艺术通过这种新的手段传播,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而白燕升对此的态度是积极而冷静的,“我觉得戏曲应该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不管是短视频还是直播,或是将来出现新的媒介形式,都会试试能不能为戏曲所用。但这个过程我是坚持引导,绝不去迎合。只要坚持住了,效果一定会有。”针对“故乡”山西的戏曲传承和发展,白燕升也有自己的思考。山西是戏曲大省,全国1/6的剧种都在这里,在白燕升看来,这方土地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形态。“如果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这样的戏码头,是戏曲在城市发展形态的代表,那么山西则是代表了戏曲在民间的发展形态,是一种看似不抢眼,却宽阔厚重的生态体系。目前,山西的戏曲没有被山西人真正重视起来。我想打好山西的戏曲牌,尤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我有信心扛起这杆大旗。”白燕升表示针对山西戏曲,他未来创意制作的节目会遵循一个基本方向,聚焦“一老一少”两个年龄层,多做为山西戏曲“雪中送炭”的内容。一老,是抢救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做口述历史类节目。“山西八九十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很多,我想做他们的访谈节目,把老艺术家的经验通过镜头保留下来。再不去做,恐怕很多宝贵的遗产就会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消失。”一少,是对年轻戏曲演员的助推。“为什么叫‘雪中送炭’,因为这些年轻的戏曲人更需要我们的扶持。不能只是谁有名咱看谁。戏曲的希望终归在这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身上。”“另外我还想做一档安静的节目,静下心来喝茶聊天,品味人生。这样的节目现在几乎没有了,等时机成熟,我一定要把它们做起来。”说到未来,白燕升声音高亢,目光坚定。